I'm fine

·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



熬夜看完了这一季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。想到了几个关键词。



原谅

虽然在这一季末尾我未能得知李晓明事件的真相——也许是自恋型人格——但是我更想知道他的心理历程到底是怎样的,究竟有哪些影响因素。耀辉长期被霸凌,通过母亲林瑟瑟的口中,在摄像机面前说出来,可是李晓明已经没有机会了。这个“人民公敌”在万众的期望中被枪决。可是有被害者家属犹嫌不足,咒骂、扔鸡蛋道:“你李晓明的妹妹凭什么走出来?”


她没有走出阴霾,所以也不允许李家人走出阴霾,更有媒体舆论撑腰,她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。可是如果晓文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,这位被害者家属会知足吗?也许会。不过,不论结果如何,长枪短炮就是面对她了。



株连

株连: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

虽然法律现在并没有株连、连坐制,李家其他人并没有刑罚,但是断章取义的报道对他们造成了很大的,生活上,心理上的伤害。李家为了弥补过错做的努力被视而不见,本应该被当作澄清真相的第一手资料被裁减得面目全非——媒体顺着舆论的风向“客观”地评价,用原剧的话说就是太单向了。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,他们不愿意冒险澄清。


但是在影片中,乔安最终决定找回自己做媒体的初衷,挖掘事情的真相,而不是取悦用户获得更多点击率。不论是否千万人,吾往矣。



思觉失调与“神经病”

我在思考,我们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思觉失调抱有偏见,对所有精神疾病戴上有色眼镜的。人们谈“精神病”色变。生活中“神经病”是一句口头禅,不只是针对患者,或者本不是针对患者,但是长期以来潜意识将这些看起来行为异常的人归类为精神疾病,所以人们遇到本不会伤害自己的患者会敬而远之,或者啐一口痰。


我非常不能接受以“深井冰患者”自居的,所谓的正常人。他们在污名化,玩弄这个称呼。我真希望可以让人们消除偏见——这也是我通过这一部剧找到的长期目标。



虽然我们在现实的世界,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坚持初衷。我曾想怎样兼顾自己的梦想与现实。但是我希望梦想就是现实,并且我愿为此付出其他的代价。

评论(1)
热度(4)

© 图南. | Powered by LOFTER